三、立足新突破:未来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脑科学研究充分证明,早期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适宜的学前教育可以使神经元分支增多,大脑不同区域的表面积增大等,有效促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适时、充分的发展,而且其影响具有持续性。
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百姓热切期盼,我们必须开拓创新,着力建立与完善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以突破性的举措来破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入园难”问题。其一,突出公益普惠,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继续把大力发展公办园作为提供普惠性资源的基本途径;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财政补贴。小区配套园,一律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必须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对公办性质园,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激发活力,参照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师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门办园、集体办园等具体政策,充分盘活公办性质园。其二,确立分区域发展思路,城乡实行不同的办园体制。在农村,以公办园为主体。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作为分园纳入乡镇中心园统一管理。在城市,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在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公办园同时,尽快研究理顺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的办园体制,纳入公办园管理。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解决“入园贵”问题。其一,突破观念,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将普惠性作为投入的根本原则,在继续加大对公办园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其二,尽早研究建立涵盖公办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机制。1)提高公办园保障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办园条件标准和教育需要,制订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农村公办园办园成本80%以上由公共财政承担;2)对公办性质园实行与教办园同样的财政投入标准; 3)建立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机制,以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补贴等多种财政奖补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其三,建立分区域、分层级的学前教育各级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在城市地区,建立起政府保基准、社会与家庭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在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建立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成本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对财政不足的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